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表的报告令人沮丧:在2009年底,16至19岁的青年人中,只有26%的人有全职或者半职的工作,这是自1948年开始调查以来最低的数字。这种情况在黑人中尤其严重,因为该年龄段中有工作的黑人只有13%。年龄大了几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20至24岁的人群中,既没有上学读书也没有工作的无业者从2007年的17%上升至28%。
   男性青年的情况与女性比较更加不妙。在过去几年的经济衰退中,丢工作的男性起码是女性的两倍以上,而年轻一代受创更加严重。如今,毕业即失业成为笼罩在高中和大学毕业生头上的阴影。有人甚至预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期,未来的十年里面,失业或者是不充分就业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的正常状态。美国的年轻一代是如何应付这种情况的呢?
  
  儿子不如父亲
   年轻一代人反叛传统,大概是每个社会的正常现象。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经历的最大的反叛潮流,是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一代的成长而出现的六十年代大规模的嬉皮士运动。在政治保守与经济繁荣的艾森豪威尔时代长大的青年人,不再愿意拘泥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反叛的口号下,青年人中时兴起了摇滚音乐、性解放、吸食大麻等等于旧的价值观念不符合的行为。这种浪潮在七十年代后逐渐消退,反叛青年逐渐融入主流社会,他们的子女们成为后来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所谓X代与Y代。X与Y们不像父母那样叛逆,因为在他们成长的时候,冷战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世界上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往日冲突中的那种火药味。而美国社会本身也进入了更为多元化、个人自由度更高的时代。
   然而,婴儿潮之后历代人的经济状况,却出现了不太美妙的前景。自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除了短时间的经济衰退与危机之外,每一代人的收入总是会比前一代人高出不少。生活水平一代胜过一代的信念,构筑了美国梦的基础,也造就了美国人的乐观精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情况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转变。200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美国企业所等几个大智库所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资料进行的研究表明,1964年至1974年间出生的30-39岁的男性的收入,在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实际购买力比他们父辈的收入减少了12%。
   儿子收入不如父亲的情况,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以及蓝领阶级中更为普遍。五十至七十年代,制造业中的一个蓝领工人工资一般足够供养四口之家,能够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工作地点附近购买一座小小的带花园的独栋房子,妻子可以在家专心相夫教子,无须出去工作。今天制造业中的蓝领工人仍然可以做到这点,但是随着制造业的衰落和蓝领工作向发展中国家的外移,收入稳定而且充足的蓝领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当年蓝领工人的儿子们如果不去上大学或者到大都市中另谋出路,像过去那样子承父业很难做到。大学学费不仅日渐高昂,而且大城市中的生活费高,工作也并不稳定。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导致失业率在两年多内居高不下,接近甚至超过两位数。各种民调都显示,美国人传统的乐观精神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历史上第一次,人们感到下一代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将会比上一代下滑。而新的一代人,即所谓的Z一代,也就是中国说的九零后,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进入工作市场。
  
  大男孩与大女子
   虽然儿子的收入不如父亲,但是美国家庭的收入还是比几十年之前要增加了一些。这主要应该归功于女性大量进入工作市场,使得多数家庭从一份收入变为两份。不过,这一增长也被单亲家庭的快速增加而抵消了不少。
   中国人讨论的“阴盛阳衰”现象,在美国同样存在。最近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本科生中,58%是女性,以至于一些学校要降低招收男生的分数。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文理学院的博士班中,女性人数都超过了男性。事实上,这种女性教育程度高于男性的情况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年龄30至44岁的妻子中,28%的人比丈夫受过更高的教育,而只有19%的丈夫教育程度超过了妻子。结果是,女性的失业率总体上来说比男性要低一至三个百分点。如今在18至24岁的男性中,有55%和父母住在一起,25至34岁的也有13%,而女性则只有8%。这些在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的男子因此得了个绰号:父母地下室中的男孩(the basement boys)。
  有趣的是,这种情况在男性中远远不似在女性中引起如此多的焦虑。1970年,在25至29岁的成人中,没有结婚的还不到18%,到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60%。在婚姻这件事上,男人不紧不慢地忽悠,女人在跳脚。住在父母地下室中的大男孩们到了婚嫁的年龄仍然乐呵呵地享受着孩童时期的快乐,天天在游戏机和电视前面玩耍,并不觉得有成家立业的压力;而事业有成的那些大女人们看着自己同龄人不肯长大,眼巴巴地恨铁不成钢。只好自己咬着牙单身去赚钱、带孩子、做单身母亲。
  最近有不少的书籍都在热衷于研究这种现象,比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历史教师格里•克劳斯就问道:“男人都哪里去了?”他写了本书,名叫《从男人到男孩:是什么造成现代的不成熟》。他批评道:“既是男孩又是男人的文化,今天更多地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成长的阶段。”女作家凯•赫莫维茨的新书名为《重振雄风:女人的崛起如何将男人变成了男孩》。她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说:“女孩只需要生理成熟就可以变成女人,男孩却要经历一番考验才能变成男人……然而,今时今日,女性正在我们的发达经济之中高歌猛进,丈夫和父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单身汉们可以停留在大男孩那种邋里邋遢而又充满各种奇妙新玩具的环境下生活。而“女人可以忍他们一段时间,之后却会感到恐惧和厌恶,接下来要么彻底放弃拥有丈夫和孩子的希望,要么就撇开这些让人头痛的男人、直接去问精子银行要DNA。可是,女人做出的这些理性选择只会成为男人沉迷于童稚阶段的藉口。他们干吗要长大呢?反正也没人需要他们。他们用不着采取任何行动。”
  
  新的交往方式
   的确,从互联网一系列新的交往方式整个改变了Y代与Z代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五十年代开始普及的电视文化曾经长期遭到批评,被认为是美国家庭和社会结构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过去联系阖家感情的团圆晚餐被各自拿着饭看电视而取代,邻居们也减少了相互串门,甚至经常会老死不相往来。学者们称之为社会的“原子化”。
   互联网大大加快了这种原子化的趋向。网络为人们——特别是新一代人——创造了一个越来越广阔的虚拟世界,同时却也造成了现实世界的萎缩。如今,学校里的同学即便是在同一个班上,也经常宁可相互发短信或者送电子邮件而不是聚会。回到家中,他们又很容易便沉迷于由网络构成的新世界,甚至被人诟病的电视也不能将他们吸引出来。他们能够通过虚拟世界得到情感生活中需要的一切友谊、亲情、爱情,这却也令他们在处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中滞留在半大孩子的状态。
   工作市场也因为网络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商务通过网络来进行,坐在办公室上班的必要性日益降低。这使得雇主与雇员双方都产生了重要的心理和行为变化。雇员不用来上班,雇主免去了处理各种人际冲突的麻烦,更不用说会省下大笔的办公室开支;而呆在家里工作给了人们生活以非常大的自由度,更不用说省去每天朝九晚五通勤的痛苦了。这种新的雇佣关系,对于Z一代人来说最适合不过。可是,这种雇佣方式如果发展成为主流,是否会导致商业团队精神的丧失?而缺乏日常面对面的交流,是否会使得雇主解雇下属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而导致工作更加不稳定?二十一世纪的就业市场的确已经显示出了这样的苗头。
  
  “零一代”
   不久前风靡美国的一部纪录片,给“Z代”赋予了新的含义。这部片子的名字是“零一代”(Generation Zero)。电影告诉人们,与经历过1930年代大萧条与二次大战的人相比较,婴儿潮是极其自私的一代。嬉皮士们在掌握了华尔街的权力之后,通过各种金融花招将美国人的钱包掏了个干干净净,以至于下一代人将成为没有财产可继承的“零一代”。
   目前为“零一代”的前景焦虑的,更多是他们的父母与祖父母。年轻的Z们看来还没有感到太多的压力。毕竟,上一代人的经济繁荣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给了他们在更长时间里面依靠父母的机会。而且政府的政策也在鼓励依赖——去年通过的医改法案,将子女留在父母家庭医疗计划中的年限从十八岁改为二十六岁。不过依赖毕竟是暂时的,Z们终于会面临必须长大的一天。
  

话题:



0

推荐

龚小夏

龚小夏

12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华盛顿。有时候了解情况能借近水楼台之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