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从哈佛建校以来,在三百多年时间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为自己打出了响亮的名声。世界上排名在前的学校中,美国学校占了大部分。不过,这里也不断地出现为数不少的所谓“文凭工厂”,依靠出售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凭牟利。自1980至1991年,联邦调查局曾经在多个州里开展了打击假文凭的活动。其中有一位探员后来在国会作证说,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买到了十个本科学位,十九个硕士学位,四个哲学博士学位,两个医学博士学位。那些从没有得到行业认证的学校中拿学位的“教师”、“律师”、“医生”们,在从业的时候误人子弟、坑害客户,甚至导致病人死亡。这次调查行动不仅发现了两千五百六十七所无证学校,而且还挖掘出了二百零二个得不到行业认可的“认证委员会”。最后有三十九家无证学校因为对人造成了实际伤害而被关闭。

政府要关闭无证学校并不容易。美国的法律对于“大学”这个称号并没有规定,无证教育机构自称大学并不犯法。而宪法没有赋予联邦政府以规范高等教育的权力,该项权力主要落在各个州。有多个州就此进行立法,但是这些法律却在法庭上遭到挑战。比如怀俄明州立法规定,求职者不得在简历上列入从无证大学中获得的学位。有所学校为此控告州政府,指出根据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言论自由的原则,从该校获得学位的人有权利去表述这一事实。最后双方庭外达成协议:人们可以在简历上列出该校的学位,但同时也必须注明该校没有得到认证。

另外,有许多这些号称“大学”的牟利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办短期的职业培训班。这些机构对工作市场的需求反应快捷灵活,在求职者与雇主中往往很受欢迎。比如,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电脑的使用迅速普及,无论是装配还是维修还是操作人员都大量短缺,短期的电脑培训班比大学中的有关院系更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在简历上列出受过的专业培训,对于求职非常有帮助,尽管那些培训机构不一定有名。但是,除非雇主无知或者当事人有意行骗,否则从这些地方发出的硕士博士之类的学位是没有人会去当一回事的。

在信息通畅的美国社会里,无证学校的学位用处不大。可是,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兴起给了那些学校以新的机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美国大学的学位不啻于铁饭碗金招牌,但是那里的人们对绝大多数的美国大学并没有什么了解,使得各个“文凭工厂”可以利用两边的信息不对称,打着“互联网远程教育”或是到国外去“合作办学”的旗号,到第三世界国家中去滥发文凭牟取暴利。尽管这些学校在美国毫无学术信誉,但是到了别国不明就里的人中间,还着实能有狐假虎威的作用。

这种文凭工厂开始的时候是美国人骗外国人的,但是近年来许多外国移民也瞄准了这个机会,到自己往日的母国中去发展。移民们对母国的市场需求与消费能力都有过人的了解,因此办文凭工厂的成功率非常高。在“东亚四小龙”起飞之后,台湾和韩国很快就美国文凭满处飞,让一批早年在美国苦读后回归的博士硕士们看着自己手中被缩水的学位好不气愤。

八十年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穷得连大学的申请费都交不起,幸运一点的依赖学校的奖学金、倒霉一点的靠自己努力打工,但是所有人都必须有正规大学发出的签证表才能前来。那时候,中国人甚至没有听说过有文凭工厂这种事。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出现比较富裕的阶层,也就开始成为行骗的对象。不仅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学校到中国去招收学生,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冒用正规大学名字的中介。

前不久,我曾经接到附近某大学的负责人的来信,希望能够帮助该校打开中国的市场。这家营利的大学是几位南亚移民兴办的,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也有一些本科和硕士课程。在同类学校里面,该校的规模和声誉都还不错。到中文网上一查,却发现在大陆和台湾都有人指控该学校诈骗。询问之下,我被告知,几年前该校雇用了一位在美国卖旧车的华人去打中国市场,结果此人在中国利用该校校长的签名去办学,自己中饱私囊。最后,学校只好在中美两地雇请律师来解决问题。

大批无认证、不合格的学校在中国招生,导致中国的教育资源与财富大量流失。这些学校发出的文凭,实际价值还没有用来印文凭的那张纸值钱。官员与商人拿真金白银去换这些废纸来满足虚荣心或者行骗固然令人厌恶,但是如果是急于望子成龙的家长将血汗钱与孩子的前途投入到这些贪欲的无底洞里,那真是中国的悲哀。

话题:



0

推荐

龚小夏

龚小夏

12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生活在地球另一面的华盛顿。有时候了解情况能借近水楼台之便。......

文章